如何预防高血压?心血管内科医生给出5个实用建议
近体检发现血压偏高?很多人拿到报告时都会有这样的疑问。高血压被称为"无声的",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,却可能悄悄损害心脑血管系统。据统计,我国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高血压患者,但近半数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。
高血压离我们有多远?
首都大学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医师指出,现代人饮食习惯改变、运动减少、工作压力增大,导致高血压发病年龄提前到30多岁。办公室白领、IT从业者、企业高管等都是高风险人群。定期测量血压很重要,正常血压应低于120/80mmHg,超过140/90mmHg就需警惕。
5个简单有效的预防方法
,饮食要"三减":减盐、减油、减糖。每天食盐量不超过5克,相当于一个啤酒瓶盖的量。多吃新鲜蔬果、全谷物、低脂乳制品。
第二,坚持适量运动。每周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,如快走、游泳、骑自行车。办公室人群可以每小时起身3-5分钟。
第三,控制体重。体重指数(BMI)保持在18.5-23.9之间,腰围男性不超过90cm,女性不超过85cm。
第四,戒烟限酒。吸烟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,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。建议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超过25克,女性不超过15克。
第五,学会减压。长期精神紧张会导致血压波动,可以通过冥想、深呼吸、听音乐等方式放松心情。
出现这些症状要当心
虽然高血压早期症状不明显,但如果经常出现头痛(特别是后脑勺)、眩晕、胸闷、心悸、视力模糊等情况,建议及时就医检查。40岁以上人群每年少测量一次血压,有家族史者更应提高警惕。
确诊高血压怎么办?
北京大学心血管内科李医生提醒,确诊高血压后不要惊慌。首先要在医生指导下查明原因,排除继发性高血压。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和必要时的药物治疗,患者需要长期坚持,不能擅自停药。
选择降压药物是个体化的过程,需要考虑年龄、并发症等因素。常用药物包括利尿剂、ACEI、ARB、钙拮抗剂等,通常需要4-8周才能达到稳定。服药期间要定期复诊,监测血压变化和药物副作用。

关于高血压的几个误区
很多人认为血压正常后就可以停药,这是错误的。降压药的作用是控制血压,不是高血压。随意停药会导致血压反弹,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。
另一个常见误区是认为降压药会"伤肾"。实际上,控制不好的高血压才是损害肾脏的元凶。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,反而能保护肾功能。
记住,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是一场持久战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定期监测血压,有问题及时就医,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心血管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