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了糖尿病怎么办?这份科学控糖指南请收好
早上起床突然发现喝水变多了,上厕所次数也增加了,这可能是身体在向你发送预警信号。作为困扰4亿多人的慢性病,糖尿病正在悄悄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质量。今天我们就来这个"甜蜜的负担",告诉你如何正确认识和应对。
这些症状别忽视,可能是血糖在
老近总感觉口渴,要喝好几壶水,半夜还总起夜。起初他没当回事,直到体检才发现空腹血糖已经飙到8.5mmol/L。像老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,糖尿病早期往往没有明显不适,但身体会发出一些警示信号:频繁口渴、多尿、容易疲劳、伤口愈合变慢、视力模糊等。如果出现这些症状,建议尽快检测血糖。
血糖高不等于判死刑,科学认知很重要
很多人一听说糖尿病就慌了神,其实它并不可怕。正常情况下,空腹血糖应该小于6.1mmol/L,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7.8mmol/L。超过这个范围就需要引起重视。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,其中2型占90%以上,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。遗传因素固然重要,但后天的饮食运动习惯才是关键。
控糖有诀窍,从改变生活习惯开始
张阿姨确诊糖尿病后,医生给了她三点建议:管住嘴、迈开腿、定期测。半年后她的糖化血红蛋白从8.2%降到了6.5%。其实控糖没有想象中那么难:
- 饮食上遵循"三低一高"原则:低糖、低脂、低盐、高纤维
- 每天保持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,快走、游泳都不错
- 7-8小时优质睡眠,避免熬夜
- 戒烟限酒,减少压力
监测血糖有讲究,这些时间点很重要
李叔刚开始测血糖时总是随意测,医生告诉他这几个时间点很关键:空腹、三餐后2小时、睡前。稳定后可适当减少次数,但每周少1-2天的完整监测。家用血糖仪要定期校准,采血时注意消毒,避免用力挤压手指影响结果。记录血糖值的同时好备注当天的饮食和运动情况,这样更容易发现规律。
药物治疗要规范,切勿自行调整
陈女士看到邻居用某种降糖药好,就私自换了药,结果导致低血糖送医。降糖药物种类很多,每类作用机制不同,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方案。切记不要听信偏方或宣传,更不要自行增减药量。如果出现心慌、手抖等低血糖症状,立即进食含糖食物并及时就医。
并发症要早防,这些检查不能省
长期高血糖可能损害血管和神经,导致各种并发症。除了控制血糖,每年还要做这些检查:眼底检查、肾功能检查、下肢神经检查、心电图等。特别要注意足部护理,每天检查有无伤口,选择舒适的鞋子。保持皮肤清洁,但不要用过热的水洗澡。
家人支持很关键,一起改变更有效
赵先生确诊后全家人都调整了饮食结构,女儿还陪他每天晨练。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能让控糖事半功倍。建议全家一起学习糖尿病知识,厨房里少放高糖零食,聚餐时多选择清淡菜肴。适当运动可以变成家庭,既增进感情又促进健康。
写在后
糖尿病虽然需要长期管理,但只要掌握正确方法,完全可以拥有正常的生活质量。记住三个要点:早发现、规范治、坚持管。如果对自身血糖情况有疑问,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内分泌科就诊。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控糖,更能预防多种慢性疾病,值得每个人重视。





